重庆企业新闻网
您的位置:重庆企业新闻网首页 > 教育 > 正文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随着大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衣食住行之后,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还有精神层面的提高,秉承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各种早教班啊,兴趣班啊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已经仅仅存在故事书上了。

很多孩子都开始羡慕以前的小孩子,觉得他们的生活那么无忧无虑,虽然没用现在的高科技但是可以天天玩闹,如果你真的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早教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古代的早教:蒙学的起源和发展

古代的早教有一个专有的名字,“蒙学”,和小学以及大学并列,取自开蒙之意,古代的蒙学历史非常的久远,从原始社会事情就开始了。

据《白虎通》卷一记载,“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

但是这个阶段的早教课程并不存在文艺性,更类似于一种原始的本能,大人们教给小孩子的并不是文化礼仪,而是教导他们这个东西可以吃,这个东西不能吃,行为类似于动物的原始本能,教导的内容是一些生存的本能,教导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已。

等到了奴隶社会,大家的衣食住行有了一定的保证,礼法和国学开始出现,人们除了活下去也有了别的需要学的内容。西周的统治者就非常的在乎幼儿的教育,甚至开办了古代的一个幼儿教育场所“孺子室”,专门就是为了教导周天朝的皇子还有宗师子弟,这就是最早的幼儿园的雏形了。

《礼记·内则第十二》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在周王朝的时候,人们对孩童的教育就已经提上了日程,在孩子刚开始吃饭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使用右手,可以说是最早的教育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早教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陷入了一些拐去,孟母三迁的典故让人们意识到了环境对孩子的教育的影响,是早教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先贤圣人,而且这些圣人无论是不是真的早慧,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都成为了“神童”,春秋时间的早教虽然盛行,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为了培养成一个神童,这显然违背了早教的初衷。

好在到了汉代,这股歪风有所被压制了,汉代的早教虽然也注重神童的培养,但是同时也开始注意胎教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邓太后看见皇家子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的样子之后,就建造了古代第一个幼稚园——邸第,主要是针对皇室子女的教育,虽然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但是在早教史上,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了。

魏晋南北朝事情因为战乱频发,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所松懈,但是仍有以颜推之为代表的撰写的《颜氏家训》这些成册的家训的存在,为以后唐宋时期的早教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要是古代早教时期的巅峰出现在哪个朝代,那唐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近思录》卷十一记伊川先生言:“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小学之法,以豫为先。”

唐代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早教系统,尤其是对太子也就是国家“幼主”的教育,应该提早,太子身边也开始有了专门的教导人员,同时唐朝因为和海外交流甚多,一些国外的育儿经也开始传入了国内,在教育方法上,早教史也经历了一场很大的革新。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元明清时代,因为权利的更迭,民族之间进行了融合,所以在传统的儒学教育上,也增加了很多别的教育,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上,也增加了很多体育方面如齐射的教育,这个时代的教育已经有些贴近我们现在的早教了。

除了礼仪方面的教育还开始重视体育方面,也增加了很多趣味性的教育方式。如明代的提高儿童阅读方式还有陶冶情操的训练,这个时候的育儿方针是王明阳的“明人伦”,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修养“孝悌礼义廉耻”。

古代的启蒙图书

我们现在进行早教所用的教材都是一些精致的绘本,这是因为孩子还太小了对于文字没有那么深的理解能力,同时过于长的文字也会让孩子很快的失去阅读兴趣,所以绘本搭配一些小玩具的早教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可是在古代没有那么精美的玩具和绘本,古代人拿什么对小孩子进行学前教育呢?

古代儿童的开蒙时间一般在四岁左右,他们认为最好的教育时间就是四岁到十五岁这个时间段,清朝的陆世仪在《论小学》中就有说道:

“古人凡有所当读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古代儿童的最常用的启蒙书籍就是《诗经》,虽然现在人们提到《诗经》很容易想到的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感情的诗句,觉得不适合给孩子看,但是实际上《诗经》中更多的还是类似于描写动植知识,十二节气还有天文数学的诗歌,且以诗歌为载体,篇幅较短而且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孩子们的记忆方式。

我国古代出现最早的识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zhòu)篇》,但是非常遗憾,这本书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仅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按照字的意思进行的排列,可以用于小孩子的启蒙教育,方便孩子书写认字。

两宋之后,我国的启蒙书籍还是逐渐统一,一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诗》为主,俗称启蒙四小书,这四本书朗朗上口,并且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人生哲理还有诗词文化。

《三字经》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等句子教导孩子们如何修身养性,成为正人君子,《百家姓》则以押韵的短句形式,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增加了孩童的词汇量,这些书籍再配上简略的插图,非常适合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可以说是古代人智慧的体现。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会拿《论语》作为孩子的开蒙读物,虽然在内容上会稍显枯燥,但是至圣先师孔子在早教方面也是重视的。孔子总结教育经验时得出“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结论,他还在《论语》强调“少若天成,习惯自然”。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孔子在教导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经常提到孩童时期是一个人最天真无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教人向善要从孩童事情就开始做起,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有着一颗良善之心,成为正人君子,在这一点上宋代教育学家朱熹也在他所著的《童蒙须知》中提到过。

蒙学的兴盛时代:唐朝

虽然古代的蒙学一直都有存在,但是巅峰事情还是出现在唐朝,为什么唐朝是早教的巅峰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 良好的风气和文化水平

第一是文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唐朝的文化极速发展诗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文有司马光朱熹,随着文化水平的发展,人民更加注意下一代的教育,早教不仅仅是王公贵族的专属,一些平民百姓家里也开始盛行起了早教。

同时唐朝开明的风气让一些平民百姓有了做官的可能,也更进一步促进了民间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些老百姓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前途,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从小开始教育他们,也就是所谓的开蒙了。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古代的早教:“蒙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 国外文化不断交流

第二个就是唐朝的时候,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城市,很多国家的人都来唐朝进行交流通商,国外的文化传入中国,上到天子下到百姓,视野都有所开阔,见识到了很多以前见识不到的事物,外来的文化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冲击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们也从小见识到了很多东西,视野不再局限,同时唐朝的风气较为开放,对于女子的束缚也减轻了很多,很多女子都会读书写字,除了诗词歌赋也懂一些儒家学说还有礼仪。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当时那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起到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父亲,唐朝的女子在教导孩子的时候不仅注重请专门的老师教导,同时自己也可以对孩子进行一些粗浅的教育,早教之风由此盛行。


来源:

推荐阅读:江苏网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