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肃省西南部。县域总面积5298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3.65万人,以藏族为主的纯牧业县。旅游业和畜牧业是碌曲县的两大首位产业。碌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形复杂,自西向东大幅度倾斜,境内峰峦叠嶂,河谷相间,山川错交。海拔高度在2860-4483米之间,东部阿拉乡河谷吾乎扎滩为最低海拔高程点,西南部西倾山主峰额日宰为最高海拔高程点,东西相对高差1623米。综观碌曲地貌特征,主要有高原山地地貌和高山峡。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北接夏河县,东邻卓尼县,西南与玛曲县接壤,西连青海省河南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毗邻。县域共辖5镇2乡2场(玛艾镇、郎木寺镇、尕海镇、西仓镇、双岔镇、拉仁关乡、阿拉乡,双岔林场、李恰如种蓄场),全县总面积5298.6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约591万亩;林地25.7万亩;耕地面积4.44万亩。
近年来,碌曲紧紧围绕生态功能定位、自然资源禀赋和民族民俗文化,着力打造“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朝气蓬勃的经济生态、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藏区特点、碌曲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人文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碌曲县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7项(其中:藏医药和南木特藏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英雄的格萨尔王传说、独具魅力的“南木特”藏戏、神奇的藏医药、凸显草原粗犷豪放的“赛马节”、展现草原牧民悠闲生活的盛会“香浪节”、规模盛大的“晒佛节”,还有煨桑、插箭等系列民俗活动。碌曲县作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两种文化充分释放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淳朴勇敢善良的碌曲藏族儿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居住、饮食、衣着习俗,以及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人生礼仪,还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文化积淀。还有生态旅游藏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尕秀景区和锅庄舞传习基地——夏泽滩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创作编排了《碌曲神韵》和《盛世锅庄》大型歌舞剧目,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4年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锅庄之乡”和“中国锅庄舞传习基地”称号。
碌曲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国道213线贯穿碌曲全境,地处藏羌彝文化大走廊腹地、大九寨旅游环线重要节点,是“离内地市场最近的、旅游资源最丰富的藏区旅游目的地”,是世界50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素有“藏区窗口”之称。碌曲把旅游业作为首位产业和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旅游开发条件与现状,积极探索旅游发展之路,在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大力扶持下,碌曲县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优势先后对郎木寺、则岔石林、尕海湖、尕秀四大旅游景区进行了景区开发建设和改造提升,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
近年来,碌曲县狠抓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综合施策,实现了治安好、秩序好、人民满意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为全面改变多年来环境卫生差的现象,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城乡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生态得到修复、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实现了视线内无垃圾的目标,目前持续发力,向户、人延伸,要达到“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的目标。
碌曲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思想,全面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碌曲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来定位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将把文化旅游发展作为重点产业,从政策层面予以谋划发展。
通过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和引导,群众发展旅游的愿望强烈,积极性很高,信心、决心空前高涨,加之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把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生态融入到自己的信仰之中。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在藏区的全面落实,以及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这也奠定了旅游发展的坚实群众基础。
碌曲县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党群关系密切,群众对党委、政府高度信任,积极配合、支持党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旅游发展措施。党委政府为民服务的工作效率和群众急于发展的迫切愿望,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也凸显了党委政府发展旅游、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是带领群众走旅游产业发展、致富增收的最佳时机。